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隋靜11月2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工信部將利用企業(yè)信用評價機制,將網站APP適老化改造的相關工作納入到企業(yè)信用評價當中,激勵各個相關企業(yè)主體積極參與改造行動。(相關報道見A5版)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位姑娘為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煞費苦心,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說明書字跡工整,內容詳細,圖文并茂,令網友紛紛點贊。類似為長輩手繪“APP愛心操作指南”已經不是新鮮事,讓人感動之余也發(fā)人深思。APP普遍沒有說明書,對于年輕人來說也不需要,但老年人要想使用,往往需要專門將相關功能和使用步驟予以說明,時下的APP顯然對于老年人并不友好。
現在市場上的APP幾乎都是針對年輕人開發(fā)設計的,很少有為老年人量身定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9月29日發(fā)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9.0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6.7%。由于年輕人在網民中占據絕大多數,APP開發(fā)企業(yè)自然瞄準這一主要目標受眾,很少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出于研發(fā)成本、投入產出等考慮,很多APP并沒有專門的“老年模式”“長輩模式”。
美國學者普林斯基和弗萊爾曾把數字化時代的人類按年齡做了一個分類:青年人是引領浪潮的“數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趨的“數字移民”,老年人則是被拒之門外的“數字難民”。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學習網絡技術本就很困難,APP的不友好更令他們難上加難。現在,APP大都內容繁雜,花里胡哨,看似功能很豐富,但對于老年人來說,很多功能并不需要,想用的功能反而找不到。另外,很多APP在字體大小、語音閱讀、臨時彈窗、文字輸入提示等方面,也沒有顧及老年人視力聽力下降、反應相對遲鈍的實際情況,導致老年人使用體驗很差。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進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獲取信息和服務,鼓勵企業(yè)提供相關應用的“關懷模式”“長輩模式”。工信部擬將網站APP適老化改造納入企業(yè)信用評價,是落實《實施方案》的切實舉措,當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的重視程度,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信息化服務。
APP適老化改造納入信用,并非“信用是個筐,啥都往里裝”,而是企業(yè)信用評價機制的應有之義。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對于企業(yè)來說,有義務踐行愛老助老的社會責任,通過APP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fā)展成果。
目前,工信部已在篩選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網絡購物、政務服務平臺等網站和APP,動員其進行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期待通過企業(yè)信用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能夠加快APP適老化改造步伐,進而讓“長輩模式”成為手機應用的標配,幫助廣大老年人搭上信息快車。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