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隨著北京的陽性快速蔓延,各種退燒、止咳、抗病毒類藥物一時間洛陽紙貴,千金難求。無論是線上各大電商平臺,還是線下的大小藥房藥店,如今想買到一點“對抗新冠”的藥都難如登天。
既然本地買不到,那外地呢?于是,很多人開始托親戚朋友從全國各地給自己郵藥,但是因為疫情,目前快遞物流受沖擊也很大,導致藥在路上“龜速”前進。無奈之下,不少人甚至“趕在發(fā)燒前”就開始去醫(yī)院發(fā)熱門診排隊了,一排幾個小時的隊,原因僅僅是不去醫(yī)院實在買不到藥了。
自疫情以來,全國各地對感冒退燒藥物的銷售都采取了嚴格管控,有的地方只要買了相關藥品就會被彈窗,這導致老百姓生活中遇到點非新冠的頭疼腦熱,都是能忍則忍,畢竟實名登記+彈窗實在是麻煩。而近一段時間,雖然各地相繼取消了對四類藥的限制措置。但是隨著“20條”、“新10條”以及各種放松政策頒布,社會面的陽性以超過普通老百姓預期的速度迅速散開,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緩沖期太短,大家沒有備足藥物!曾記否,搶碘、搶鹽、搶蠟燭、搶菜、搶油、搶糧食……藥品這種“人命關天”的東西又怎能幸免?于是乎,各地藥店存貨被瞬間清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買不到越要想盡辦法買,惡性循環(huán),加劇了藥品短缺。
筆者認為,這樣的后果,制定政策的時候是應該要做出預期判斷的,相關部門要認真吸取教訓。不過就眼下的情況,責任教訓都在其次,當務之急是盡快安撫這種恐慌性購藥的情緒,盡快出臺藥物供應調(diào)配的解決方案,盡快把平息搶藥潮,進而讓大家不用因為買不到藥而一股腦的去發(fā)熱門診排長龍,進而減輕醫(yī)療機構(gòu)的壓力,能將有限的精力盡可能用于救治癥狀更鐘的患者。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