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毒哥&玉成
來源:毒雞湯(ID:Du-JiTang)
01
這幾天隨著全國各地放開,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魔幻的現(xiàn)象:
在放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媒體報道的都是“90%的陽性患者都是無癥狀”,方艙里的病人也個個龍精虎猛,天天排隊跳廣場舞,新冠癥狀似乎已經輕到了和普通感冒無異的程度。
也正是基于這種認知,人們才會對放開充滿期待,然而等到真的放開的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劇本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一陽就陽一家子,絕大部分人都有明顯的反應,無癥狀絕對是少數(shù), 而且病癥的嚴重程度也遠超人們想象,動輒40度高燒、刀片嗓、全身上下哪哪都疼。
雖然的確很少聽說有發(fā)展成重癥的,但是一通折磨下來,妥妥的也去了半條命了,更不要提各種有可能出現(xiàn)的后遺癥,以至于人們現(xiàn)在反倒開始懷念起以前封控的那段時期。
更魔幻的是,不僅僅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就連媒體的報道也好像曼德拉效應一樣,從“90%無癥狀”變成了“90%都是無癥狀和輕癥”,再到“絕大部分有癥狀”,愣是把觀眾整得給懷疑人生了。
從封控期結束到現(xiàn)在,滿打滿算也就20天,我倒真的不信病毒能變異得那么快,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信息源那邊出了問題,導致大眾的理解產生了偏差。
這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今天我們也來捋一捋,僅供大家參考,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fā)現(xiàn)這里面的門道實在太多了。
02
“無癥狀”這個詞,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是在疫情之后才第一次聽到。
官方使用這個詞的初衷,是篩查出一些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實際上已經帶有新冠病毒的人群, 方便隔離和治療,避免二次傳播。
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因為這個詞實在是太新穎,大眾普遍沒有共識,所以從一開始,釋義不清的bug也就埋下了。
“無癥狀感染者”第一次被定義,大約在2020年2月底,第5版防控方案里提到:“無臨床癥狀,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strong>
定義本身沒毛病,只不過也有點太簡陋了,沒有明確規(guī)定“臨床癥狀”的指示范圍,更沒有時間范圍,導致各地雖然都有統(tǒng)計無癥狀感染者的人數(shù)和比例,但實際上的統(tǒng)計標準并不一樣。
再后來,經過了好幾次改版之后,”無癥狀“定義上的bug才被慢慢修復了過來,2020年之后沿用的定義一般都是:
“沒有發(fā)熱、干咳、乏力、咽痛等自我感知和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
重點,這里說的無癥狀,就是真的沒有任何癥狀,連發(fā)燒咳嗽都沒有,肺部也沒有病變。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就是因為最近不知道怎么的,好些自媒體都在說“發(fā)燒咳嗽也算無癥狀,只有肺部病變了才叫有癥狀”,導致很多網(wǎng)友都信以為真,張口就噴官方的防疫政策。
目前的防疫政策恰不恰當,我們在這里不詳細展開,但有一說一,就對無癥狀的定義這一點來說,至少從2020年底之后,官方的說法都是比較一致的,真沒必要為噴而噴。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定義沒有變,那么為什么放開之前的無癥狀,要比放開之后的多了那么多?
就涉及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了,那就是:時間范圍。
官方第一次定義無癥狀感染者的時候,就沒有明確指示時間范圍,之后雖然有所修補,但理論和實踐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偏差,這也是很多人在放開之后,發(fā)現(xiàn)和預期相差甚遠的根本原因。
理論上要定義一個患者是有癥狀還是無癥狀,肯定是要等TA痊愈之后,回溯整個患病過程再判定,簡單來說,就是事后判定。
但是在實踐中,官方之所以要篩選出無癥狀感染者,目的就是要盡快隔離,根本不可能等到人痊愈之后再判定。
所以這里的“無癥狀”,并不是指人感染之后真的沒有癥狀,而是指“感染后到下一次核酸檢測發(fā)現(xiàn)陽了之前,人還沒有表現(xiàn)出癥狀”。
病毒本來就有潛伏期,再加上很多地方核酸測得非常頻繁,很多人在核酸顯示陽了之前,根本沒來得及表現(xiàn)出癥狀,所以通通被歸類到“無癥狀感染者”里面。
這些“無癥狀感染者”到了方艙之后,很大一部分后續(xù)都是會出現(xiàn)發(fā)燒、疼痛等癥狀的,并非真正的無癥狀。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人已經隔離起來治療,數(shù)據(jù)篩查的目的也達到了,很多地方不會再把數(shù)據(jù)改回去,這就導致了“無癥狀感染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長期虛高。
在嚴格封控的時期,這種虛高并不會對防疫造成什么實際影響,但是一放開,很多人才發(fā)現(xiàn)被忽悠瘸了,本以為自己能夠隨大流來個無癥狀,結果發(fā)現(xiàn)有癥狀才是大流。
所以說到底,并不是無癥狀的標準不一樣了。
標準一直都一樣,只是這標準本身有大bug,這bug在以前的大環(huán)境體現(xiàn)不出來,現(xiàn)在大環(huán)境一變,bug的危害表露無遺。
到了這個階段,再說什么似乎已經太蒼白了,只希望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能夠好好進修一下統(tǒng)計學吧。
03
當然,上面提到的原因,只是理論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還有很多現(xiàn)實中的因素,能夠導致人們前后感覺不一致。
比如參考標準的問題,在嚴格防控期,媒體將新冠渲染得非??膳?,導致人們產生恐懼和低期待的心理,陽了之后只要命還在就得燒高香了,幾天的發(fā)燒和疼痛在患者心里啥也不算。
但現(xiàn)在放開了,不僅核酸、綠碼全取消,就連媒體也卯足勁兒,將新冠渲染成比感冒還弱雞的存在。
再加上對“90%無癥狀”的預期,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真的一點事都不會有,結果各種癥狀出現(xiàn)的時候,就感覺幻滅了,身心都特別難受。
此外,還可能和空氣中的病毒載量有關,這也大概可以解釋為什么,封控期方艙里的病人看起來要比現(xiàn)在很多陽了的人癥狀要輕。
在精準封控的時期,雖然病毒沒有消失,但因為隔離比較及時,所以空氣中的病毒量相對較少,就算有人吸入病毒然后陽了,免疫系統(tǒng)有更多的反應時間,表現(xiàn)出來的病癥就會相對輕點。
但現(xiàn)在一放開,誰陰誰陽根本沒人知道,公共場所則直接成了病毒的培養(yǎng)皿,病毒的空氣載量指數(shù)級升高,人一旦吸入,免疫系統(tǒng)反應不過來,病癥就重了。
上述都是我覺得比較科學的,可以解釋為什么封控前后“無癥狀”差這么多的原因,當然還有一些目前無法論證的說法,比如坊間說南方北方的毒株不一樣,導致北方癥狀要重一點。
鐘南山院士在不久前的采訪中否認了這個說法,但卻沒有出具任何實質證據(jù)。大部分人也不掌握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所以暫且以鐘南山院士的說法為準。
也有人說并不是南北毒株有差異,而是氣候有差異,北方的干冷氣候+流感高發(fā)期,容易給新冠病毒疊buff,導致北方人陽了之后會更難受。
這個說法乍聽之下挺有道理,但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北方”只是非?;\統(tǒng)的描述,實際上各地的天氣都不一樣,所以新冠癥狀是否真的和天氣有必然聯(lián)系,也不好說。
但無論原因有多少種,內在有多復雜,現(xiàn)在放開之后的狀況,比很多人預期的要糟糕,已是個不爭的事實。
開弓沒有回頭箭,不管你們恨不恨那些人,現(xiàn)在也只能咬著牙扛過去了。
作者:毒哥&玉成
來源:毒雞湯(ID:Du-JiTang)
別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話更刻薄。負能量也是雞湯,只不過它更真實。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