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央視新聞報道的一條“義烏95后夜市夫妻檔算起收入笑了”視頻稱小吃攤日入9000元,讓在浙江義烏青口夜市經營小吃攤的范丹丹和趙慶書夫妻陷入爭議,有網友甚至呼吁有關方面上門查稅。
(相關資料圖)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天不過100元的當下,一個夫妻檔口的小吃攤日入9000元,雖說不上多么遙不可及,但確實也很是讓人心動,能持續(xù)引發(fā)很大爭議這一點本身就足夠說明,這個金額還是超出了謀生經驗非常豐富的廣大底層群體對小吃攤營收能力的普遍認知。
就像有網友根據央視報道措辭計算的那樣,按照單日營業(yè)額9000塊錢計算,一份豆腐、土豆的單價是9元,一晚上就得出餐1000份,夫妻倆一同出攤9小時,少說也得平均一分鐘至少就要出兩份餐,考慮到現場烹制、收費、打包等流程,實現這個效率似乎難度不低。
這條新聞之所以引發(fā)網絡上的普遍質疑,客觀來說,并不是沒有原因。一方面,長期以來的報喜不報憂,讓時下的媒體公信力有所下滑,公眾對媒體選擇性報道的典型個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小夫妻日入9000元報道的措辭本身也過于籠統,明明是營業(yè)額,一句“大概9000塊,一天就賺到了,很有成就感”,卻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硬生生給人營造了純利潤9000塊的錯覺。
此外,在大學生要能放下身段去工廠打螺絲,年輕人要脫下身上的“孔乙己長衫”說教下,面對近期密集出現的諸如小吃攤日入9000元、鄭州95后大學女畢業(yè)生收破爛月賺萬元、海歸碩士回家種釋迦年入800萬等放下身段就能致富的正能量宣導,與難以找到匹配學識薪酬工作年輕大學生面臨的畢業(yè)即失業(yè)窘境,兩相對照之下,產生對媒體有意引導大學生降低就業(yè)門檻致富的質疑,其實也并不奇怪。
我們看到,在鋪天蓋地的質疑以及網友呼吁查稅之下,有媒體跟進采訪時,義烏日入9000塊夫妻回應時的措辭,對比當初央視新聞的報道,明顯增加了一些提升可信度的細節(jié),比如,他們回應說日常營業(yè)額在六七千元,9000塊那天在電視臺錄節(jié)目影響下生意異?;鸨?,比平時多賣了2000塊,2分鐘可以一次性出餐5到6份,還雇了兩名員工負責切豆腐收款打包,500斤土豆兩個員工兩個多小時就能削完。
他們還自曝成本,食材成本大概2000元,兩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總共約18000元,攤位費一年34萬元。把這些開銷除去之后,日營業(yè)額9000余元的純利潤大概是5000元。平心而論,這樣計算下來的可信度就高了很多,要知道9000元的營業(yè)額對一個小吃攤來說不是不可能,但按照算賬式報道的邏輯非要說每天都能到這個額度,明顯不太可能。當然,就算平時六七千的營業(yè)額收入也非??捎^了,一天就能賺到很多人一個月的收入。
老話說“隔行如隔山”,信息不對稱之下,很多人搞不清自己熟悉領域之外的盈利能力并不奇怪,本身能夠受到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至少也是有其亮點和特殊性的,小吃行業(yè)存在日入9000塊的夫妻檔典型,又加上95后的年輕標簽,茫茫人海被我們的央媒記者給發(fā)掘出來,進而包裝成一條囊括年輕、致富、放低身段諸多元素于一體又高度契合社會焦慮的正能量宣導,也很是辛苦。
只是透過公眾的反饋也能看出,一來,日入9000元的夫妻檔小吃攤不具備普遍性,更不具備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的示范性效應,非要刻意強調引導,反而坐實了這對夫妻高調在鏡頭前炫耀收入,跟他們直播擺攤的目的性很一致,那就是為了收徒,按照他們的說法,今年3個月就收了300多名徒弟,一人1500元學費就是450000的收入,看上去是比賣貨更賺錢的路數。
二來在社交媒體時代,專業(yè)新聞機構的報道早就不是傳統的單向輸出,可信度能不能經得起網絡推敲一目了然,就像當初經典的補褲襠年入百萬新聞一樣,沒人懷疑行業(yè)存在這樣的現象,補褲襠技術過硬能夠做到補一條賺500元并非奇跡,同樣,夫妻倆一天擺放日入9000元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大家質疑和吐槽的是媒體以偏概全,拿著個例做典型,一萬個擺攤的,又能找出幾個這樣的?
質疑報道本身,呼吁跟進查稅,并不是說網友見不得別人發(fā)財,只是,跟對年輕人高高在上的“孔乙己長衫”說教一樣討人嫌一樣,拿著顯微鏡給大家尋找勤勞致富標桿的努力也同樣讓人如鯁在喉。
關鍵詞: